作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化大城市,在代表上海的洋洋词汇中,“公共厕所”受到的社会关注并不起眼。然而,公共厕所作为不可或缺的公共设施,既是一个城市环境卫生的侧面体现,更是衡量“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标杆。
日本东京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公厕革命”,其建设和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社会各方面好评。公共厕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的科技发展水平,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日本东京的公共厕所发展、设置和管理现况,找出值得借鉴之处,以期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上海的公共厕所管理,并凭借这一“文明关键词”在国际化大城市行列中更加凸显特质。
日本公厕发展上的革命和协会引导
弹丸之地的东京,公共厕所触目皆是,走入任一间公共厕所,墙壁、地砖、水斗无一不干燥清洁,见不到一个滴水的龙头、一个污秽的马桶、一扇损坏的门扉。如今东京的公共厕所之清洁度、便利度、先进度已列世界前茅,但数十年前却并非如此。
1.民众诉求推动公厕改革
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蹲式马桶(日式厕所),当时的普及率仅为9%;进入70年代,坐式马桶(西式厕所)从首都东京开始辐射向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都东京的许多公共服务设施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得到了改善,脏污、昏暗、恶臭的公厕却备受诟病,这种与城市发展相当不匹配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以致当时的市民较少使用公共厕所。
70年代后,生活水平更加不断提高,东京人对公共设施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厕所就是其间的重要一环。国民对改善公厕现状的强烈诉求,促使全日本范围内将“公厕革命”列入地方行政的重要事务加以实施。
2.日本“公厕革命”影响辐射世界
为了进一步推动及延续“公厕革命”,1985年非营利组织“日本厕所协会”在东京成立。协会成立伊始,提出了“创造厕所文化”的口号,并长期致力于厕所文化的创新、舒适的厕所环境创造、与厕所相关的社会课题研究的深化等。为进一步深化组织管理的理念,协会每年举行一次“最佳厕所”评选,由化学家、医生、环保专家、社会名人和用户代表等组成专家团,综合考评厕所文化及环境创新。由于名额有限,评选要求非常严格。
该组织的首届讨论会将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日本厕所日”,在这一天举行多种多样宣传“厕所文化”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公共厕所都被装扮一新,厂商也大张旗鼓地宣传相关产品。“日本厕所日”继而在世界范围引起反响,2001年,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世界厕所组织”成立。
东京与上海公厕现状比较
中心区域公厕数量比较
1.东京中心区域公共厕所为6900余处
如果将公共厕所的数量作为评判“城市便捷度”指标之一的话,从这一点来看,东京早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跻身前列。根据google地图提供的“厕所地图•东京都区域”进行统计,截至2013年11月,被视为东京核心的“东京都23区”622.99平方公里范围内,各类公共厕所合计共6900余处,每平方公里超11处。
即便如此,面对2020年东京奥运会,东京人已开始担心起公共厕所数量不够的问题了。目前,预计6年后的赛事举办期间将有超过25万人赴现场观赛,而比赛场地大多集中在直径8公里的范围内。这一区域内的公共厕所数量是否足够?临时或增设公共厕所已成为现下的一大课题。
2.上海市中心区域环卫公厕为2700余处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公厕建设,加强公厕管理。随着上海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公共厕所的设施、管理有了较大改善,中心城区大部分固定公厕实行定人管理,部分公厕实行男女分开保洁,同时做到高峰时段见脏就扫。在开放时间上,各区根据如厕人流量的情况,合理配置公共厕所的服务时间,黄浦、徐汇、长宁等区对老式居住区公共厕所,实行定人管理,并提供24小时服务。
对比目前上海的实情,全市现有环卫公厕2700余处,从数量上来看尚不足“东京都23区”的一半。由于在数量分布上的“先天不足”,如厕难问题在各区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具有一定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