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 年代。1979 年4 月,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同年11 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在环境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料利用的宣言》。尽管清洁生产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但至今还没有完全统一和完整的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它借助于各种相关理论和技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将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及产品等方面与物流、能量、信息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并优化运行方式,从而实现最小的环境影响、最少的资源、能量使用,最佳的管理模式以及最优化的经济增长水平。更重要的是,环境作为经济的载体,良好的环境可更好地支撑经济的发展,并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清洁生产的迫切性可从一下几点看出:
1 开展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随着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矛盾的计划,在对过去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反思之后,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求的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1992 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行动计划,并将清洁生产看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号召工业提高能效,开发更清洁的技术,更新、替代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和原材料,实现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有效管理。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意义的行动,是工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2 开展清洁生产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加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全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几十年来以被动反应为主的环境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人们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清洁生产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削减,即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并在服务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一主动行动,经过几年国内外的许多实践证明,具有效率高、可带来经济效益、容易为企业接受等特点,因而实行清洁生产将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有效手段。
3 开展清洁生产可大大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
末端治理作为目前国内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为保护环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末端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第二,末端治理存在污染物转移等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 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据美国环保部门统计, 1990 年美国用于三废处理的费用高达1 200亿美元,占GDP 的2.8%,成为国家的一个严重负担。中国近年来用于三废处理的费用一直仅占GDP 的0.6% ~ 0.7%左右,但已使大部分城市和企业不堪重负。
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扬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它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减少了其日常运转费用,大大减轻了工业企业的负担。
4 开展清洁生产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根本要求和最终归宿。开展清洁生产的本质在于实行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它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清洁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它提倡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途径,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它强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包括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在内的所有员工在经济观念、环境意识、参与管理意识、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同时,清生产还可有效改善操作工人的劳动环境和操作条件,减轻生产过程对员工健康的影响,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使公众对其产品的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推行清洁生产的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 进一步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明确认识到推行清洁生产不仅是为了应对严峻的环境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 2) 理顺管理体制。从体制上理顺生产与环境管理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应以经济管理部门为主,环境保护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具体可行的鼓励、扶持政策。结合推行总量控制制度,把清洁生产的要求纳入到排污许可证、环评和限期治理等制度中。加强环境执法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污染严重企业的环境管理,形成促进清洁生产的外部压力。要设立清洁生产补助基金,调整排污收费返还资金只能用于污染末端治理的限制。在使用排污收费返还资金时,要优先安排清洁生产项目的资金,通过基金支持企业的清洁生产项目。
(3) 调整投资方向。在市场经济下,投资权逐步由政府转移到企业。但在投资方向上,政府应有意识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产业与企业倾斜; 国家基本建设基金和更新改造基金要向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支柱产业与企业投放; 鼓励企业自筹资金推行清洁生产,“谁投资、谁受益”。
(4) 设立专项贷款。银行可设立专项贷款或环保贷款,对推行清洁生产的技改项目给予低息贷款支持,还款年限可根据清洁生产审核投资回收年限适当延长。对于有示范意义的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环保部门可以采取贴息的办法为企业争取银行贷款,补贴资金可从环保基金或补助金中列支。
(5) 清洁生产的产品价格,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决定,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获得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可实行优质优价。环保等有关部门在评审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产品时,对推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其产品优先考虑,提高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6) 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要加大清洁生产科学研究以及示范工程的建设和推广力度。在科研资金上要向清洁生产项目倾斜,广泛开展清洁生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7) 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和监督。对新、扩建和改建项目不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项目审批部门不批准立项,环保部门不批准环境影响评价,金融机构不予贷款; 对严重污染环境,被责令停产治理的重点企业,不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进行技术改造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