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自从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在西方国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些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而在世界上呼声很高的清洁生产,则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这一概念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中心在1989年首先提出,在一些国家有一些不同的叫法,如污染预防、废物最小量化、废物减量化、源控制及清洁工艺等。《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做出的定义:“所谓清洁生产是指即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最小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食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必要
1 清洁生产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在1983年就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其目的即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为核心,可持续为特征,而清洁生产以生产为核心,清洁为特征,清洁生产充分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同时又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众所周知,虽然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人口基数大却是事实,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居于世界后列。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的资源恶性消耗,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1~3倍,在社会最终产品中,原料总投入量占70%~80%,“三废”排放量大,污染严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有通过清洁生产才能减少能耗,逐步改善正愈恶化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2 推行清洁生产为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化提供契机环保产业是指为改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及工程承包的新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美国德国日本在世界环保市场都表现了强劲的实力。美国1995年的环保设备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55%,其软件产品和服务占国际市场的65%以上。德国的环保产业已成为德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约占出口量的50%左右,环保设备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18%,形成1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日本政府的工业和国际贸易省所扶植的日本环保产业仅在东南地区已经拥有8处环保设备生产基地。
我国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发展的很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生产市场相对过剩,但产品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缺乏相应的服务机制;环保资本和投资市场尚未形成。目前企业所实行的末端治理一般都被看作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额外负担,从经济上讲有投入无产出,企业视经济效益为最终追求目标,与末端治理相抵触。清洁生产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解决污染问题,它要求在生产全过程中节能、减耗、减污,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和防治污染,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购置环保设备产品,实现清洁生产不仅不是成本负担,反而是追求经济效益的首要选择,这样必然会拉动环保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
3 实施清洁生产是我国突破绿色壁垒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选择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外国商品制定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所能接受的环保标准以及比本国商品的环保标准要高的双重标准,从而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时的贸易障碍。
我国的对外贸易经常由于绿色壁垒而蒙受损失,虽然我国也研制出了诸如生物光降解产品、无氟冰箱、绿色汽车(甲醇汽车)等“清洁”商品,但还不能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流,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要接受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考验,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不断的提高产品自身的环保质量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途径。清洁生产要求在材料选择与管理、生产制造、生产资源配置等过程中,要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工艺路线、节约资源,减少能耗且不污染环境;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耗低,不会对使用者造成不便和危害;产品在使用寿命完结时或废弃淘汰时,其处理符合生态要求,如易于拆卸、回收利用或能安全废弃,并长期无虑,易于降解或销毁等。因此,只有实施清洁生产,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使我国逐步摆脱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适应环保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