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经过实践证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相和谐的发展模式,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保战略。
一、循环经济的相关界定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根据其划分角度的不同,其归属内涵也不尽一样,在我国主要有物质型,生物型和资源利用型等几个类型,本文整合几种观点后将其内涵总结如下: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通过不断认识、运用生态规律,转变现有生产模式,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而推动经济的低代价增长,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通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阐明,我们不难发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指导其运作的灵魂性因素,即其指导原则。在循环经济运行的模式下,其原则主要遵循“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具体而言:
减量化原则是指,通过减少在物质循环中的资源投入量,达到减少在整个经济循环中的物质流通量,并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污染的减少。在实施手段上主要是通过产品的清洁生产而非事后的补救处理来完成,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根本原则。
再利用原则则是指,以废物的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间,抵制物品的提前报废,同时禁止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
资源化原则则以废弃物的量化为标准,通过其排量的最小化为目标,实现其在二次利用上的可能,变废弃物为二次资源,并最终实现垃圾的减少和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二、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社会的发展时期,生产水平比较低,在这一阶段,要实现循环经济,就必然面临诸多的阻碍性因素,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一)认识误区
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要面临的一大阻碍就是政府的认识观念问题,按照很多官员的认知,在目前,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解决贫穷问题才是发展的关键,为了保护环境而将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认为中国必然要走上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必然。再加上对循环经济理解片面,认为循环经济就是经济效益低下的经济。实则不然,循环经济由于其设计机理的先进,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高效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体制制约
所谓体制制约在我国突出的表现为政府的功能缺失,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为,政府推动机制紊乱,由于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在短期内由于要承受较大的成本,不仅是企业不愿见的,同样也是地方政府政绩影响的主要因素,往往由于地方政府的暧昧态度而最终流产。加上社会公众在这一领域对政府的监督意识不强,往往使政府承担这一社会责任,显得施力不足。
(三)技术制约
技术制约在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受发展水平影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的技术支持不足,不能满足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更迭,尤其是针对大量中小型企业转型的具体技术;其二则是我国在环境标准的设立上,由于技术问题的制约,往往我国的环境标准只是停留在文书上,未得到具体的实施保障。
三、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环保战略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政绩考核标准
在我国当前,随着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的经济运行指导思想的深入,已然给各级政府官员进行了新型发展模式的普及,其中包含针对性知识的教育,提高其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上相对应的政策扶持,必然会给循环经济的施行提供足够的空间与土壤,对其运行提供政府服务。要实现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就必然要进行政绩改革,将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纳入其间,使得其更好地反应我国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
(二)增加科技投入,保障技术支持
从文前得发展经验看,由于在发展循环经济时的技术制约,使得有效的环保战略无法得以实施。在科技投入的领域方面,我们要注意好投入的比例和具体的领域。当前我们较为欠缺的,一个是关于中小型企业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相关技术支持;另一个则是在环境标准的设立上,由于标准仅存在于文书上,对于具体的实施检验和具体标准上还不够完善,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科技投入同样要向这方面倾斜。
(三)推广循环经济试点,有序推进构建
由于循环经济在目前的发展中处于演进阶段,但鉴于其发展具有严谨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在推广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冒进,要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情来渐进式发展。故在未来的循环经济构建中,我们要构建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的推广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有序构建,例如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通过引进大型企业在此进行清洁生产,进而逐步带动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