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等不少城市垃圾外运“以邻为壑”的行为让不少人义愤填膺,国家及地方政策频繁出台落地,专项资金不断投入,为何自家的垃圾却还是处理不了,最后走向人人喊打的偷运偷倒之路?
来自哪里?
如果要问世界上有什么东西的数量只增不减,相信令人窒息的垃圾绝对能够名列前茅,甚至勇夺魁首。英、法、美、日等发达国家曾经如此,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现在仍旧如此。
只增不减的垃圾来自哪里?显而易见,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推进是直接原因,工业废物、建筑垃圾、过度消费及一次性用品导致的城市及生活垃圾等,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元凶。我国目前城市化率为55%,由此可以预见,垃圾围城的矛盾将更加激化。
早在2010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团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垃圾产量每年为10亿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别为4亿吨、5亿吨,垃圾增量维持每年5%~8%的速度。五年已经过去,有业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垃圾增量已经突破10%,垃圾总数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
一个工厂,一个快递,一碗残羹,一张废纸……如果愿意抽些时间思索一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在每年10多吨的垃圾产量中,多少有一份“功劳”。
去往何处?
既然垃圾数量暴增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垃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课题之一。
填埋、焚烧,作为垃圾处理的两大主流方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适用。填埋成本虽然低下,但大量占用耕地、存在渗滤液下渗风险等制约因素,已经使其进入了瓶颈期和转折期。焚烧作为主流方式,获得了广泛推广。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全国生活垃圾焚烧能力2020年将超过40万吨/日,2025年可达50万吨/日。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焚烧的占5%。填埋已经临近瓶颈,焚烧又遭遇邻避困境,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如此巨量垃圾的最终归宿在哪里?
以出镜率颇高的上海为例,超过2300的人口,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可谓“垃圾围城”的典型代表,全上海的垃圾处理厂超负荷运营,仍然力不从心,故而起了歪心思,搞起了对外输出。其实,上海也是城市垃圾处理遭遇困境的一个缩影。
但处理能力不足,不能成为以邻为壑的理由,着眼于提升处理能力,攻克研发最新无害化技术,提升垃圾焚烧透明度,做好垃圾“减法”才是“十三五”生态环保的题中之义。
有何危害?
数量暴涨,又无处可去,如此一来,城市垃圾所带来的危害,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碍。
具体而言有哪些危害?占据大幅耕地、污染地下水源、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局部大气环境……更有甚者,不但污染环境,更直接夺人性命。去年发生的深圳渣土受纳场滑坡事故就是最好的证明,敲响了垃圾围城的警钟。
2000年开始试点垃圾分类的八大城市,在16年后仍旧还是试点。按道理讲,民众环保意识已经大幅提升,国家政策法规也多次强调,缘何一个垃圾分类仍旧蜗牛般,慢吞吞,无建树,值得深思。
再继续深度思考,或许,垃圾围城的真正危害,不会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的危害或一座城的悲哀,而是一个国家的兴衰。
小编发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但亚里斯多德怎么也不可能预料到,2000年后的城市建设成这般模样,给人们带来更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更多难以估量的垃圾。
当然,为了更好生活,人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吕氏春秋》有言: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对于垃圾处理的现状,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只会越来越好。